
今年3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外,也与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长期规划存在问题等直接相关。业内专家认为,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等众多环节,任何一环脱节,都可能前功尽弃,应逐步完善技术、政策、社会三大系统建设。
为什么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到了垃圾运送车这里,却又混装在一起了?这其中的原因是,有的居民分类了,有的却没分类,根本达不到分类装车的要求,所以环卫工人只能混装,而垃圾焚烧厂也只能一并处理。从这就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全盘皆输。“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均是政府责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此前曾表示。
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各地垃圾分类并非没有进展,投放、收集、运输、处理4个环节都有做得好的试点社区,但缺少一条完整的示范线。比如,有的小区垃圾分类做得好,有的收运及时到位,还有的小区能高效就地处理垃圾、使其资源化利用,一些试点小区还用上了“互联网+”、“扫码兑换”等创新形式吸引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衔接配合,很难有大的成效。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北京等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澳柯林环保设备中心)